一、有機肥發酵要求
1、原料準備
選擇合適的有機原料,如畜禽糞便、農作物秸稈、綠肥、餅肥等。確保原料無有害物質和過多雜質。
調整原料的碳氮比(C/N),一般在 25:1 至 30:1 之間為宜。可通過添加高碳或高氮物質進行調節。
2、水分控制
發酵原料的水分含量應控制在 50% - 60% 左右。水分過高會導致通氣不良,產生厭氧環境,影響發酵效果;水分過低則會使發酵過程緩慢。可以通過添加干料或適量水來調節水分含量。
3、堆置方式
采用條垛式或堆肥槽等方式進行堆置。堆高一般為 1.5 - 2 米,寬度根據實際情況而定。
堆肥過程中應保持堆體的穩定性,避免坍塌。
4、翻堆
定期進行翻堆,一般每隔 5 - 7 天翻堆一次。翻堆可以使堆肥內部的物料充分混合,增加氧氣供應,促進微生物活動,加快發酵進程。隨著發酵的進行,翻堆的頻率可以逐漸降低。
5、溫度控制
發酵過程中,堆體溫度會逐漸升高。一般在發酵初期,溫度會迅速上升至 50℃ - 60℃,進入高溫階段。高溫階段有利于殺滅病原菌、蟲卵和雜草種子。
當堆體溫度超過 70℃時,應及時翻堆降溫,以免過度高溫對微生物活性產生不利影響。
發酵后期,溫度會逐漸下降,當堆體溫度穩定在環境溫度附近時,表明發酵基本完成。
6、發酵時間
有機肥發酵時間因原料、環境條件等因素而異,一般需要 20 - 60 天左右。
二、通風要求
1、自然通風
對于條垛式堆肥,可以利用自然通風。在堆置時,適當留有通風間隙,使空氣能夠自然流通。
堆體的形狀和大小應有利于空氣的流通,避免形成死角。
2、強制通風
對于大規模的堆肥或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,可以采用強制通風設備,如風機、通風管道等。
通風量應根據堆體的大小、原料特性和發酵階段進行調整。一般在發酵初期,通風量可以相對較小;隨著發酵的進行和微生物活動的增強,通風量應逐漸增加。
通風頻率和時間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,以保證堆體內部有足夠的氧氣供應,同時避免過度通風導致水分散失過快。
3、監測通風效果
可以通過監測堆體內部的溫度、氧氣含量等指標來判斷通風效果。如果溫度過高或氧氣含量不足,應及時調整通風措施。
觀察堆體的外觀變化,如顏色、氣味等,也可以初步判斷通風是否良好。如果堆體表面出現發黑、發臭等現象,可能是通風不良導致的厭氧發酵。